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美术学院带领学生走进草场门校区所属社区——石头城社区,开展“石头城印象—社区资源地图绘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石头城社区隶属于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地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石头城风貌区,紧邻秦淮风光带。南至清凉门大桥,东至虎踞路,西至秦淮河,北至北京西路,石头城社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社区居民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团队以石头城社区“资源地图”的建构与利用为抓手,推进社区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目的是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资源地图既有地图导览的作用,又兼具资源库功能,具有地域性、丰富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展现石头城社区的社会人文资源。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美术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将课内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通过深入挖掘社区资源,以传统地图为蓝本,融入收集整理的各类社区资源信息,包括商业便民服务信息、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信息、教育医疗信息等公益性信息,整合成一张层次分明、信息齐全、查找便捷的功能性地图,以协助社区居民高效办事,促进我市社区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前期调研
社会实践前期,指导教师美术学院教工支部书记薛岩和学生支部书记白丽带领团队全体成员赴石头城社区进行调研。首先,团队在石头城社区召开了调研会,白丽和薛岩详细介绍了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预期效果、具体内容和流程;石头城社区党委书记朱碧云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石头城社区的整体概况和社区资源,对我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华侨路街道社工李玲从社工专业的角度介绍了石头城社区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会议中,同学们详细汇报了实践内容和流程的具体细节,大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为后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社区调研会后,团队师生于校内召开工作专题会。会上,全体师生根据社区调研会上沟通的结果对实践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随后,团队全体成员分组深入石头城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分别了解了老年、中年、青年和幼年四个群体在社区的生活状况、对社区资源的知晓和利用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及社区的需求,才能激活社区资源,激发社区互助精神。为了使后期资源地图的绘制更加精确和实用,团队成员对社区资源进行了收集,对数据进行了测量、记录和分类,尤其对潜藏在社区的优势资源进行了调研。经过分析,将社区资源分成了六大类,分别是人、文、地、产、景和组织。

资源地图绘制
前期调研结束后,进入社区资源地图绘制阶段。首先,团队成员将资源地图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了统一。一幅完整的社区资源地图应该包括地图边界、地理景点、驻社区单位、人员聚集场所、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其次,构建地图坐标体系。将资源类型、地理景点、社区景点等进行分类建标,构建图示体系。最后,社区资源盘查和绘制地图。团队成员仔细分析调研资料,根据社区情况以便民服务资源为切入点,记录社区内医院,学校,幼儿园,超市,公交车站,餐饮店,市集,药店,快递驿站等可利用的资源,通过AI、PS和SU软件进行分区制图、建模与渲染。团队保持每天召开工作会议,分享进展情况,汇总数据,研究决策判断,查漏补缺。同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沟通,反复检查和修改。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张完整的石头城社区资源地图绘制完成。


社会资源地图的利用
石头城社区资源地图可以指导社工在服务中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和优势;让新进入社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快速对社区有一定了解,促进他们快速融入社区,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及时了解社区的变化,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带领社区儿童开展“理想家园,我有画说”手绘社区资源地图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的家园归属感。
社区资源地图绘制是对社区资源的深度挖掘,社区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和探索,后期,团队将继续发掘石头城新的资源纳入社区资源地图中,对资源地图进行不断细化和完善。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的成员们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特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专业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艺术青年在下基层、察民情、看社区发展变化的同时,感知社区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深刻领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们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以艺术力量助力现代化社区建设,投身强国伟业。
